close
中庸(200)~經文~第卅三章(六) 《中 庸》(200)~經文~第卅三章(六)【中道】●中國道教大辭典:(略記)「『中道』,本是儒家所謂的『中庸之道』。言不有不空,合於『中道』也。即為有欲的人主張有,無欲的人主張無(即空),都屬偏執之見,稱之為『二偏』。只有非有非無,才合乎『中道』。」解釋:「『中道』也就是儒家所說的『中庸之道』。是在說明『不有、不空』,才是合於『中道』的實踐精神。也就是說明:若是『有欲』的人就主張『有』,而『無欲』的人卻主張『無』(即空),這兩種都是屬於偏執的見解、看法,所以稱為『二偏』。只有『非有、非無(不有、不空)』,才是合乎於『中庸之道』。」 ●佛光大辭典:「『中道』,即離開二邊之極端邪執,為一種不偏於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。」(兩則合併解釋)●佛光大辭典:「遠離『有(相)、空』二邊(兩極端),而完全彰顯非『有』非『空』之『中道』真理之教,稱為『中道了義教』。而偏於『有、空』之教,稱為『不了義教』。」解釋:「所謂的『中道』是離開兩邊(執空、著相)極端的偏邪執著,也就是『不執空』、『不著相』,此乃是一種不會偏於任何一邊(空、有)的『中正之道』。」如果是遠離『執空、著相』這兩種極端的兩端,而來完完全全彰顯『無相、無空』這種中道真理的教導,就稱為『中道了義教』(了脫生死的教導)。反之;如果是偏於『執空、著相』的教導,就稱為『不了義經』。」 ●佛光大辭典:「『了義』,乃直接買屋顯了法義(注),與『不了義』合稱『二義』。凡直接完全顯了述盡佛法道理之教,稱為『了義教』。‥略‥。而若順應眾生理解之程度,不直接顯了法義,而漸次以方便教相引導,則稱『不了義教』。」解釋:「『了義』就是直接就顯現了教法的真理與意義,與『不了義』合稱為『二義』。凡是直接、完全地顯現了解、述盡佛法真實意義、道理的教門,救稱為『了義教』。而若是為了要順應眾生對教義理解的程度需要,沒有直接顯現出真正的意義、法義,而採取漸進的方式,以方便教法來引導,期能引迷入悟,這種較們則稱為『不了義教』。」(注)佛學大辭典:「『法義』,『法』者教法,能詮之教文也,『義』者所詮之義理也。」解釋:「所說的『法義』,『法』就是指『教法』,也就是有辦法能夠詳細詮釋真理的教文;而『義』則是能夠詳細說明教文的意義和道理。」【內外不迷】●六祖壇經、機緣品:「世人外迷著相,內迷著空。若能於相離相,於空離空,即是『內外不迷』。」(兩則合併解釋)●六祖壇經、付囑品:「共人言語,外於相離相,內於空離空。若全著相,即長邪見;若全執空,即長無明。執空之人有謗經,直言不用文字。既云不用文字,人亦不合語言,只此語言,便是文字之相。若著相於外,而作法求真。或廣立道場,說有無之過患,如是之人,累劫不可見性。」解釋:「世間的人,在外迷於有形有相(形形色色),在內卻迷於空理。如果能夠『於相離相;於空離空』的話,就能內、外都婚禮顧問不會執迷。若是與人相處言論,在外要『於相離相』,即身處形形色色之中,而心不為形色所執著;在內要『於空離空』,即心雖是學空理,但不能完全排斥形形色色之事。一個人若是全部都『著相』就會生出邪見。而若是全部都『執空』,就會生出『無明』,失去智慧。譬如:『執空』的人常會毀謗經典,直說『不用文字』,殊不知;既然說是『不用文字』,那麼人乾脆就不用開口說話,人一開口說話,也是文字之相,也是形諸於文字了。若是『著相』,於外想要作法來求真,要來做『法會、打佛七、坐禪』以求得真理,或是廣立道場,專說些靈感顯化、引迷入迷的荒誕事蹟,而屢屢造成過失、罪業,如此之人,是永遠永遠無法看出本性,無法究竟的。」 ●中庸、第八章:「子曰:『回之為人也,擇乎中庸。得一善,則拳拳服膺(注),而弗失之矣。』」解釋:「孔子公說:『顏回平日的為人,他有辦法能夠來選擇中庸之道,他若是得到一個好的道理,就會時時刻刻牢牢謹記在心中,嚴守奉持,努力實踐,絲毫不敢有所忘失。』(注)呂純陽祖師:「手指內屈而握曰『拳』,『拳拳』即握固不舍。『服膺』者,置在心中也。言所得之『中庸之道』,永置心中也。」解釋:「將手指頭向內彎曲緊握就叫做『拳』,也就是拳頭。『拳拳』是形容握得很緊,不會鬆開的狀態。『服膺』是說:放在心中的意思。也就是描寫:將所得而來的善道(中庸之道),永遠『確記於心,常擁於胸』的意義。」 ●論語、政第二篇:澎湖民宿「子曰:『吾與回言終日,不違如愚。退而省其私,亦足以發,回也不愚。』」解釋:「孔子公說:『我跟顏回講了一整天的話,顏回總是點頭惟惟是諾,從來不曾說有疑問、不曾反駁,看起來似乎是呆呆傻傻的樣子,但是下了課之後的個人生活,總是再三的反省,能夠按照所學的道理去實踐,足足可以發揚我的中庸道理,顏回啊!他並不傻。』」 ●中庸、第九章:「子曰:『天下國家可均(注)也,爵祿可辭也,白刃可蹈也,中庸不可能也。』」解釋:「孔子公說:『廣大如全天下和整個國家的大事,雖然龐雜難理,但是都還可以順利平治、管理;而象徵著富貴榮華的高官和厚祿,雖然人人稱羨、位高權重,但也是可以推辭掉的;即使是削鐵如泥、鋒利無比的白刃,在必要時也是可以勇敢地踏上去。只有中庸的道理,看起來似乎是極為平常,但如要去推行、實踐,而能夠不偏執於一端,這種『中庸之道』是非常、非常不容易做到的。』」(注)朱熹:「『均』,平治(註)也。」解釋:「『均』是指『平治』的意思。」(註)辭海:「『平治』,平定治理也。」解釋:「而所謂『平治』就是好好地治理國家,讓國家、社會能夠和平、安定。」 ●呂純陽祖師:「以刑法治天下者,非中庸之道也。中庸之治天下,必須如大學所言:『修身、齊家、治國,國治而后天下平也。』以受環境之迫而辭爵祿者,非中庸之道也。中庸之辭爵祿,必須如禮記所言:『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選賢與能』而辭官讓賢也。仗己之勇蹈情趣用品上白刃者,非中庸之道也。中庸之勇,必須如左傳所言:『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也。』世上以『修身治國,讓賢辭官,能知進退之勇』者,希有焉,罕有焉。故孔子云:『中庸不可能也。』此是激勵人之語,非『中庸』之道,不能行於世也。」解釋:「若用嚴刑峻法來治理天下國家社稷,這並非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治理方式。用中庸之道治理天下國家,就必須如大學、經一章所說的:『身修而后家齊,家齊而后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』,是由本身做起。若是因為受到環境的壓迫,才來辭官退職,這也並非是中庸之道的『辭爵祿』。『中庸之辭爵祿』乃是如同禮記、禮運大同篇所說的: 『大道之行,天下為公,選賢與能‥。』而禪讓辭官讓賢。若依靠著自己的血氣之勇,毫無畏懼的踏上鋒利無比的白刃之上,這更非中庸之道的勇敢。中庸所說的『勇』必須誠如左傳、宣公十二年所說的:『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』,決不是暴虎馮河般的莽撞、衝動。因此:世間上的人能如『堯、舜、文、武』聖君的『達均天下』,『孔、孟』二聖的『脫冕而行、不受萬鐘』般『辭爵祿』,『比干』的『諫而死』的勇敢等等,可說是已經很稀少、很罕有了。所以孔子公才感嘆的說:『中庸是很難去實踐的了』。雖然是很難,但是這是在激勵我門的話語,『不是不能』,否則:歷代以來諸聖先賢如何而來?」 ………… 續 ……澎湖民宿……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77suzow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